欢迎注册和田玉传播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1、清 碧玉插屏 时代:清 尺寸:长20.7公分 宽14.7公分 厚1公分 质材:碧玉 功能:陈设 典藏号:故玉002520N000000000 说明 碧玉片状长方形版,附木座,竖立为插屏。玉版一面阴刻维摩一苇渡江之像。
22、清 碧玉插屏 时代:清 尺寸:长20.8公分 宽14.7公分 厚1公分 质材:碧玉 功能:陈设 典藏号:故玉002521N000000000 说明:碧玉片状长方形版,附木座,竖立为插屏。玉版一面阴刻僧侣坐于蒲席之像似布袋和尚。
23、清 青玉小插屏 时代:清 尺寸:全高4.3公分 宽4.65公分 厚0.8公分 质材:玉石 功能:陈设 典藏号:故玉003105N000000000 说明:青玉。全器作片状方形,一面饰童子烹茶,另面有「烹茶鹤避烟。小山」刻款,附木座。
24、清 刻高宗御笔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青玉版册(十页) 时代:清 乾隆 尺寸:长24*11.3公分 厚6公分 质材:玉石珠宝玉石 功能:陈设 典藏号:中玉000316N000000000 说明:深碧绿玉,近墨色。全器为长方片状,共十片。第一片封面与第十片封底均以阴刻泥金饰双龙抢珠。其馀十八面均琢高宗御笔「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泥金文前加「学镜千古」印,文末加「辛卯孟冬月中澣养心殿御笔」及「乾」、「隆」方印。器储于长方紫檀木盒内,盒已残。
25、清 高宗御笔书读洪范青玉版册(八页) 时代:清 乾隆 尺寸:宽11.9公分 长21.5公分 厚0.4公分 质材:玉石珠宝玉石玉石 功能:礼器/文具、陈设器 典藏号:中玉000315N000000000 说明:深碧绿玉,近墨色。全器为长方片状,共八片。第一片封面阴刻填金方框隶书「御笔读洪范」,左右饰双龙,下饰福山寿海。第八片文尾有「乾隆戊申孟秋月之上澣 御笔」,下接「古稀天子之宝」、「猷曰孜孜」二印。全器储于紫檀木盒内,另附两件玉嵌饰。
26、清 刻高宗御笔鑑始斋诗碧玉版册(十页) 时代:清 乾隆 尺寸:通长22.5公分 通宽10.3公分 厚0.5公分 质材:玉石珠宝碧玉 功能:礼器/文具、陈设器 典藏号:中玉000317N000000000 说明: 碧绿玉。全器为长方片状,共十片。第一片封面阴刻填金方框楷书「御笔鑑始斋题句」,左右饰双龙,下饰福山寿海。第十片文尾有「乾隆戊午仲夏御笔」,下接「太上皇帝」、「十全老人」二印。封底饰正面龙纹,下饰福山寿海。器储于长方木盒内。
27、清 刻高宗御笔先声三捷墨玉版册(六页) 时代:清 乾隆 尺寸:通长24.5公分 通宽13.8公分 高4.8公分 质材:玉石珠宝玉石 功能:陈设 典藏号:中玉000320N000000000 说明: 碧绿玉。全器为长方片状,共六片,均以黄稜包裱,并附木质封面与封底。封面以铜片嵌隶书「先声三捷」。第一片玉片以阴刻泥金饰双龙相对,中央上方为「寿」字,下饰福山寿海。第六片文尾有「乾隆乙卯闰春御笔」,下接「八徵 念之宝」、「自疆不息」二印。封底饰阴刻一龙盘绕、福山寿海。
28、清 刻高宗御笔知过堂论墨玉版册(十页) 时代:清 乾隆 尺寸:通长21公分 通宽11.3公分 厚0.7公分 质材:玉石珠宝玉石 功能:陈设 典藏号:中玉000321N000000000 说明 :深碧绿玉。全器为长方片状,共十片。封面与封底均阴刻泥金双龙抢珠,其馀十八面均为高宗御笔「知过论」,文尾有「乾隆辛丑八月中澣并识于避暑山庄之抑斋御笔」,下接「古稀天子之宝」、「猷曰孜孜」二印,附九片黄绫,储于长方形紫檀木盒内。
29、清 高宗御製书石刻十三经于辟雍序玉版册(六页) 时代:清 乾隆 尺寸:通长22公分 通宽13公分 通厚0.3公分 质材:玉石珠宝玉石 功能:礼器/文具、陈设器 典藏号:中玉000322N000000000 说明:深碧绿玉。全器为长方片状,共六片。第一片封面阴刻方框隶书「御製石刻蒋衡书十三经于辟雍序」,左右饰双龙、福山寿海。第六片封底饰阴刻一龙盘绕、福山寿海。其馀十面全文以馆阁体刻琢。器储于紫檀木盒内。
30、新石器时代晚期 良诸文化 玉棕 时代:新石器时代晚期 尺寸:长6.6公分 长下6.2公分 宽6.6公分 下宽6.2公分 高7.6公分 质材:玉石珠宝 功能:陈设 典藏号:故玉004183N000000000 说明质地为深浅交杂、不透明的赭色玉。形则为略似上大下小的方柱体。器共分三节,自上而下,分别琢饰简化的神人面纹、神兽面纹及神人面纹,这种排列的方式,在浙江馀杭反山墓地的出土品中,亦有所见。编号故玉2823者,宫中配有木座及珐琅铜胆,表示玉棕已改为花器之用,而落款于癸卯年(乾隆48年、1783)的御製诗则琢于内壁,亦以铜丝嵌于铜胆上。编号故杂1795者,宫中仅配有木座,座上刻有落款于乙巳年(乾隆50年、1785)的御製诗,此诗也琢于玉棕四壁的直槽内。两者的诗文排列均与纹饰相反,表示当时并未解读出良诸文化特有的神人、神兽面纹。有趣的是,比对之下,这两件棕上的御製诗是完全相同的。同一首御製诗出现在二至三件玉器上,根据目前所见约十馀例,然多为时作玉或痕都斯坦玉,古玉仅知此例,有可能是乾隆皇帝也察觉到了两件玉棕的相似性!乾隆皇帝雅好艺文,经年累月的阅赏品鑑,以致于培养出一些掌握文物特质的能力。但是他对于内府文物收藏的整理,并不止于题诗以突显古物之妙这项举措。事实上,他曾以皇室之力,动员臣工,放北宋《宣和博古图》的体例,将殿廷陈列与内府储藏的古铜器,精绘形制;传摹款识,陆续编辑《西清古鑑》、《宁寿鑑古》、《西清续鑑甲编、乙编》等图录。此外,宫中藏砚编有《西清砚谱》等。而这些整理的工作,带动了清中、晚期以来古器物学、金石学研究的风潮。故此,清高宗对于传统文物,可说是功不唐捐。但是,为什麽他未将最喜爱的古玉编录成书?今后倒是可以一探究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5 13:30:2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