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斧距今4000年上下
2002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杨伯达先生在对从罗布泊采集到的楼兰玉斧鉴定后,认为:迄今所见新疆史前玉器均采自于楼兰故城遗址,为无孔玉斧。而从其采集地点及其玉质观察,均为昆仑山东端及阿尔金山河流或戈壁滩下的子料。采集时已不能看出其层位关系,仅从器形判断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之物,大约距今4000年上下,说明此地原始人群已从河滩或戈壁滩上寻找到坚韧耐用的玉材以制造斧头用于生产,尚不具备装饰或祭祀的功能。
记者在州文物局文物摄影室看到,这些玉斧体型都比较小,正面有长楔形、钝三角形、梯形等形状。玉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并且大多含有一些杂质,有的还带有石根或其他瑕疵。这些玉斧虽然色有深浅、质有粗细、大小有差、质地有别,刃口却很锋利。
由于暴露于地表年长日久,以致有的玉斧表面已经斑驳、剥蚀,“但这些现象并没有改变其昆仑玉的本质,从玉的质地上看,绝大多数是一般的青白玉、青玉,白玉质地的仅一件。”牛耕说。
就这种现象,国内一些研究者认为:一是白玉自古就比较稀少、珍贵;二是楼兰人从山里采了玉料,可能拣选出色泽和质地优秀的好料,首先与中原来的人做交易,以物易物,然后将剩余的小料琢磨成器,供自己使用;三是成材的美玉可能作为贡品输入到中原王朝去了。
《汉书·西域传》里有鄯善国(本名楼兰)出玉的记载,说明生活在库鲁克山之南、阿尔金山北麓的楼兰人,至少在2000多年以前,就有了识玉的经验。据原巴州文管所所长何德修教授推测,楼兰人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玉料比其它石头要硬,用此料制成的器物经久耐用,于是从无意识的发现,成为有意识的选用。他们用玉料磨制成带刃的工具或兵器(如玉斧、玉箭镞等),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或更具杀伤力。
玉斧是复合型实用工具
“因为过去所见到的玉斧比较少,我们刚开始以为它是一种礼器,就像中原商周时期形成的崇玉制度一样,把玉器作为国君、贵族们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给玉赋予了神秘的思想色彩。他们的玉斧已不再是实用工具,而演绎成一种震慑鬼神的威仪之器,因此,我们最初也将楼兰玉斧当作部落头领或族长用以表明身份和权利的象征物。”牛耕对记者说。
何德修说,但通过对所采集标本的仔细观察分析,楼兰人并非我们主观想象的那样。楼兰人在物质生活水平极为低下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产生高水平的思想文化的,也还没有形成尚玉的思想观念,玉器的制作水平也就不可能提高。他们崇尚的是玉的坚硬和实用,而不是玉的审美价值,于是就有较多的玉斧出现,正因为楼兰人没有对玉石美的追求,也没有产生相应的玉雕工艺,所以他们的玉斧才如此简朴无华,连最简单的装饰线条都没有。
“再从玉斧的实际情况看:有的有再度琢磨的痕迹、有的刃部有崩掉的豁口、有的磨损得十分严重,大多数的斧背都留有明显敲击的痕迹,显然它们从来就不是用来把玩的。”何德修教授表示,可以肯定,楼兰玉斧是一种复合型实用工具,可能是镶嵌或绑扎在木柄上,作为砍斫器使用的。有的或者当作凿子使用过,尤其是那种长条形的小形斧。
“这些玉斧的发现证明了史籍记载楼兰产玉的事实,填补了罗布泊地区玉器考古资料的空白,是研究‘玉石之路’和新疆史前玉器的珍贵线索。”巴州文化局副局长巴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