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传播网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09|回复: 12

识玉------和田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6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和田玉传播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玉在历代君王中,都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其中尤为新疆和田玉份量最重。在这我们不谈玉文化,也不淡籽玉的形成,因为这些在铺天盖地的资料中都可以随意找到,而且是图文并茂、甚至视频讲座,内容很丰富,相信有些玉友谁都可以背上一段说上一说。在此我只跟玉友们谈谈我自己的心得,如有不是之处,还请见谅。也诚心希望爱玉人士和我一起共同交流玩儿玉的心得和体会,

  sam_3199.jpg

一、白籽玉
    1、羊脂白。
    故名思意,如羊尾油脂般白,油润而且通光度不高,半透光,到微透光。当然看什么光源,如同一光源,照在都是白色玉石上,所产生的光圈大小相对做比较的话,羊脂白玉的光圈要小于普通一级白或特级白籽玉的光圈;这也需要有实物比较和经验之谈,不可凭空想像。个人认为造成光圈小的原因是玉本身的组织结构非常小,小到在什么光源下都可不见结构(白光和黄光光源,其它光源未试过)这是其一;其二是油性好;其三是凝脂度好。所谓凝脂度,我还是暂时以羊油做比喻吧,指融化后融化前的状态,把羊油融在普通饭碗里,融化后用同一光源,照在油上,光可透底;而羊油融化前成凝结状,同一光源照在油块上不但不见底,而且光圈会小很多,我谨以此做例子,好让玉友对凝脂度有个很好的理解和认识;以上三点是造成羊脂玉为什么半透光或微透光的重要因素、也是致使灯照羊脂玉光圈缩小的原因。这就是羊脂玉不散光源,而具有收光和吸光的特点。
    顺便啰嗦一点,市场上有大量用上等青海白玉打磨成籽料型状的假籽料籽来充当和田白玉籽料的,大家就可以按我刚才讲的从凝脂度透光的常识来判断。青海料的密度要高于和田籽儿玉,同样大的籽会感觉比和田籽料坠手。青海料也细的无组织结构,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显的水,而缺少油性,至使用强光照射三百克的料子都会通透无比,表现出很好的散光效果,这种现象就是缺少油性和凝脂度造成的。
   白色羊脂玉的白大多在冷白和暖白之间的色调。偏向冷白会显的失去油性,偏向暖白使之显的无厚重感。暖白会使人看上去有散光性好的感觉,当然这个不是决对的,有时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千种玛瑙万种玉嘛,个人经验之谈。
    2、瓷白。
    油性好、密度好这两点在瓷白和田籽料相对较少有,如果有则是极品。以羊脂白玉来比较,瓷白会显的刺眼,而羊脂的白要温润,看着顺眼很多。上好的饿白料多是瓷白,可它让我们总感觉很干,不够油,更别说温润感了;瓷白一般会出现在和田籽玉的鸡骨白中,鸡骨白这个定义是否有资料依据为其命名,本人不得而知,只是随玉友这样称呼。
    3、冷白
    冷白在和田玉中占很大比例。就是冷色调的白,第一眼看上去,很白,但盯着看几秒又微显灰,眨下眼看又不是白,看几秒又有显灰的感觉。它就这样像是用来考验你的眼睛,也有可能和田阳光紫外线强的原因(和田嘛,空气中永远缺乏着水蒸气,光照自然不同),总之不耐看,不像瓷白,你怎么看都是那么刺眼那么的白,不会有显灰的感觉。冷白的玉特别是放在黑色布上会很显白,但一离开黑色底的布就不是那么白了,还有很多会偏色;使用黑色底衬、这也是商家一贯销售技巧,以至于我也在把扎上被它的白骗过呢。
   4、暖白
   本人更偏向于暖白色,个人喜欢吧,其实这些喜好也很大众化的。因为一个暖字我所说的暖白,是这块暖白色的籽玉你不管放在太阳光下,或放在隐光处。还是晚上朋友一起喝茶把它放在茶海上,它是不会因为光源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白色,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它即使白色有所改变那也是微小的,这样观测只适合玩儿与老手,因为大家都谨记一句话--夜不观玉,黑暗的环境里除外哦。一句话就是暖白耐看,不像有些白玉,太阳下一种白,隐光下一种白,到晚上喝茶灯光稍暗些再看,就让你有很不爽的感觉,总会感觉白天和晚上灯光下它就不是一块玉。这也是玉行界里行家们为什么说灯下不观玉了。而暖白色的玉会让你把不爽的感觉降到最底。因此本人偏向于喜欢暖白籽料。
sam_2982.jpg

二、青玉籽料
    1、正青色
    所谓正青色玉就是亮青色。不灰、不混着、无色差,艳丽的色调。有青色稍浓也有稍淡的,但最根本的条件就是不能显一点灰色,如若有一点灰就不能称之为正青色。此种青色和田玉油性,密度,凝脂度都很好,特别是雕成的成品,会把和田青玉的亮青特点显现的淋漓尽致,以至于一些玩玉高手对它的喜爱不亚于白玉。
    2、其它青玉不淡
三、青花籽料
    1、黑白分明的青花,大料(1公斤—上百公斤)的白色部份大都是暖白色(本人在和田所见到的这种,个人喜好并非误导),小青花籽料大都是冷白色,黑色部份达到漆黑的很少。大都是灰色或灰黑之间的,强光手电照在黑色部份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光圈。极品青花可称羊脂(老话说青花如羊脂也就是这样的比喻),达到羊脂的青花可能本人有生之年也见不到的。但不能比说没见到的它就不存在,也有本人才疏学浅、少见少识或没有眼缘吧。还有青花多裂而且是很多致命的千层裂,碎裂就更多了。青花也有裂少的,一种是玉质很细的裂相对会少些,在就是玉质粗的裂少(只是相对的,青花籽料的裂在和田玉中是最复杂多变的,买料时一定要多看)。
    2、黑白混杂的青花,顾名思义,我就不再详细介绍了。但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把黑白分明的青花比喻成豪门闺秀的话,那么有一种小家碧玉很受广大玩儿玉人的追捧,那就是水墨意境青花,它的黑为泼墨状,有的黑白也不是很到位,但它的肉黑白混杂,看上去就像是一幅山水画、或是大自然里的某些象形,那是大自然的杰作,赐予人类的另一类青花美,所以很受市场青睐。
sam_3169.jpg


四、其他玉
    沙枣青,鸭蛋青,橄榄青,还有些颜色形容不出来的。总之以颜色艳丽来挑选其它颜色的玉是最根本要素,只要颜色亮丽,什么品种的玉都会受玉友们的厚爱,难的总不能戴一块颜色灰暗的玉在身上吧,玉友们记住一句,我本人玩玉心得,玉宁青不灰。行家的话,可沾青不可偏灰是没错的。

五、和田籽玉的皮色
    1、枣红皮
    <1>艳丽明亮的枣红皮,是玉友们最喜欢的皮色之一。这种皮色大都出现在玉质细腻、油性好的籽料上,而且皮很薄(靓丽的枣红皮色有时也会出现在浆皮上,不过这种情况相对几率很少)面积也会占很少,如有玉质细腻,油性好的白玉青白,正青色的籽玉上有大面积明亮艳丽的枣红皮都可以算的上上品籽玉(这种玉在和田籽玉中非常少见),主要原因是,玉质细腻,油性好的籽玉,很难沾覆上大面积皮色。这种皮色不管什么颜色的玉都是如此。大家都知道玉质软也就是密底低的部位,容易沁上皮色,玉质细腻油性好的籽料,皮色大都在籽玉的裂缝、浅皮裂和坑洼中出现,不是因为此处玉质松软,而是因为产生皮色的矿物成份在这里找到落脚点而生存下来,经过若干年后,通过氧化慢慢覆盖生长在此处,即行成了皮色(有关成色的原因,一般都是矿物质所致,什么样的皮色需要什么矿物质我们就不在讨论了,这应该是归纳学术科目了)。玉质细腻,油性好的籽玉大面积有皮色的也有,只是凤毛麟角,当归属于极品籽玉当中(现在市面上大面积着色的籽玉,只要玉质细腻到无组织结构没性特好的籽玉,购买时要小心,多为维人上的假皮,皮色看上去很薄,也显的艳丽,油亮如真皮很像,利益熏心致使这几年才出现的上假皮的技术,那是需要多年辩玉经验才可辨认)。
    <2>颜色深红的枣红皮。玉友们注意了,这种皮色维人最善于做假,本人把对此种皮色的辩别、心得与玉友们分享一下。直观感觉此种真皮会显的比艳丽的枣红皮稍厚一些。再就是对深红色枣红皮细看,它都有一层很薄的黑皮同时出现在籽玉上,或在深红色皮之下、或在深红色皮之上。造成深红色枣红皮的原因就是这层很薄很薄黑皮,玉友们可拿手中的玉来比较相信也会有同感。真色的枣红皮,不管是艳玉色的是深红色的,皮越薄则越显油亮细腻,反之则显的稍干枯;皮薄的则不会有这种现象,皮薄的籽玉皮色已经玉化,就是刚从河中挖出的料子,用手搓上几下亮丽的皮色就会呈现,就是放上几个月不盘玩、不佩带也是油亮的,此种皮即为上品。
    2、黄皮
    <1>深黄皮。此种皮色在和田玉中占有三分之一的天下,正黄色也就是皇袍的颜色,中国人最喜欢的色调。红皮代表兴旺,黄皮代表富贵。这种观念以深深嵌入国人的观念之中,此种皮色维人还没有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无论维人怎么做假它也会显的干枯,不像枣红皮那样会做出油亮的感觉,正黄色是维人们不善做假的领域。他们大多做黄红之间这种假皮,可以假乱真。真正的正黄皮会出现在有白浆皮做底的籽料上,面积会很大也会以满皮的形式出现在整个籽料上,还有就是以很浅的沁色出现。总之维人可能是因为颜料的问题做不出这样的皮,就算做出来,给人的感觉很干,很不自然。给人一眼假的感觉,不过这也是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来辩别,不可凭空想像,以勉上当。
    <2>浅黄皮。也就是秋梨皮,这种皮色大都出现在玉质相对粗的籽玉上,籽玉表面有很多不规则小坑皮色就覆盖于小坑之中,此现象与撒金皮一样,玉质越细的籽料摸上去就越滑的感觉,玉质相对粗些的籽玉摸上去就显的坑洼不平,这种相对较粗的籽玉是维人做假皮的重要对象,以秋梨皮和撒金皮最多,也最为善长,做到足以乱真的地步。因为在相对较粗的籽玉上表皮都有小坑很容着色。而真的撒金皮与秋梨皮也是着色于这些小坑之间。辩别这些皮色的真假主要看皮色着脚点和点状皮色区域的边源是否自然。假皮会把小坑填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边源部份不长皮。辩别撒金皮也一样,一般情况下满秋梨皮和满撒金皮的皮色不会深入到籽玉的大裂中,比例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也有沁入大裂中的,相对很少,浅皮裂中会有出现但也很少。
sam_3176.jpg
sam_2851.jpg


    3、黑皮
    <1>黑油皮。这种皮也覆盖在油性玉质细腻的籽料中,也是以很薄的形式出现,有白僵皮的一般是不会见到黑油皮的出现。黑油皮只要用手轻轻一搓就油亮。颜色以黑漆色为上,墨黑与乌黑,还有褐黑次之。因为后三者无油亮的感觉,就算盘玩出油亮的感觉也给人以暗亮乌黑的感觉。黑油皮多覆着在青白或青灰的籽料上,或以灰色为主的籽玉上,白玉上很少,玉质细腻油性好的白玉如有黑油皮覆着在上面,也是极品籽玉。黑油皮多以大面积出现于籽玉上。
    <2>黑皮,乌黑皮,黑褐皮。和几种皮在都以沁色出现在籽玉上,往往沁入籽玉很深,也正是这个原因使之失去了油亮的感觉,因为大都以白浆皮为覆着点,而沁于浆皮上,浆皮的细度、密度和油性都很差。覆着在浆皮上的皮色大都不油亮,与黑油皮不可比,这种皮往往都很厚。
    4、老虎皮。这种皮是玉友们钟爱的皮色,黄红黑三色,还有三色之间的过度色,非常吸引眼球。这种皮色多覆着石玉共生的籽玉上,细腻油性好的籽玉有这种皮的少之又少,若有当是上品。青白玉,青花,青玉,鸡骨白,这几种籽玉上有此皮覆着(相对较少,白玉更是稀有),因为老虎皮覆着于浆玉同生的籽玉上,适合巧雕和浅雕,如深雕会漏浆点,影响美观。如若籽料完整无大崩大裂,或有几个小皮裂,建议真接玩原石乐趣会更多、因为通过盘玩皮色更艳丽,三色间的过度色也更会出彩。

六、沁色
    <1>深红沁、这种沁色大都在二三十克的籽玉上出现,大料上罕见,眼观为黑红色,强光下为深红,甚至有点紫。维人做假缺少这一点紫,而且整个籽玉会很显干枯。 因为维人用化学药水加以着色,籽玉表面的油性会被烧伤而失真,红沁用手搓一搓后使之在空气自然呆几秒种,它还是油亮的感觉,而假红沁黄沁会很快失去油感,假红沁你怎么搓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呆几秒,只许几秒它就会又干又枯、搓不油,此法同用于各样沁色料子。
    <2>熟沁。整个籽玉已经沁透,看不见母色,母色也就是籽玉本身的颜色。本人经验这种熟沁,籽玉本身母色多为白色,而且是很透,不是很白的籽玉。或很透的青玉,身上出现机率很高。出现在白色为母色的熟沁籽,颜色大多艳丽明亮,而在青籽身上颜色多为灰暗的色调(但不绝对)

七、红玉,黄玉
    所谓红黄玉其实都为熟沁籽,因为做为籽料的源头矿,没有发现有原生矿床,何来红玉、黄玉,本人认为所谓红玉、黄玉,只能称之为红沁、黄沁,而且是沁透看不见母色的熟沁。有些人拿证书说事,你看证书上明明写着红玉,黄玉,你怎么不承认,我已说过个人见解,我们不谈学术问题。除非找到红玉或黄玉的矿源才最具说服力。还有就是有些玉友把类似卡瓦石与玉石之间已沁透的,东颦笑施为红玉、黄玉,这类看上去又细、又油、又润,确实像玉,其实不然,细心观察,它与玉的组织结构相反,它可以细到无组织结构,细看或60倍放大镜下观察,其结构为颗粒状,而断口为整齐的形状,可和田玉籽料、山料断口为参差不齐状。这种籽子在08年和田玉石把扎上两三克的完美把件籽料还过50元。而维人称之为熟透的卡瓦石。以至于现如今你在把扎上看到这种籽,你说卡瓦石,维人会说熟透了呀,而且死贵,意思说熟透了就是玉也不知道是哪门子歪理。它是玉矿的产物,山料的母矿也就是玉矿边源都有一层很厚的白浆。越靠近玉源白浆就越细,密度也高、硬度也大,在玉脉由于地壳运动,露出地面并且掉落时,白浆也会掉落,和玉源一起滚落河中,与山料一起完成变为籽玉的过程.白浆也会停留在含有矿物的矿石边经过若干年的沁染变色,就成了所谓的红玉,黄玉。致使很多玉友花大把银子,抢先购买。记住一句话买所谓红玉、黄玉。一定要有玉的组织结构,也就是玉沁熟透的料子。
sam_2815.jpg
sam_2997.jpg


八:玩玉高手的追求
    <1>羊脂玉不淡(因为它是天上的星星)
    <2>色,肉,皮,形。如四样同时表现在一块籽玉上。那就是收藏级中的顶级收藏品--稀世之宝。我们只说三百克以内的籽料。在老玩玉的行家中,都会着重这4点,4点可缺1点,比如在肉,皮,形都达到理想的情况下,对色要求可降低一些,比如白度不是很好,甚于为青白或正青色的籽料都可购买。本人认为形在4点中占具比例为40%甚于更多一些。如形不好,左拱右翘,就是基于其它3点都很好,也失去了把玩和配戴的乐趣。拿在手中硌手、带在胸上硌胸、挂在腰中硌腰、放在桌上放不稳、放哪,哪不舒服,所以本认办形很重要。用形去搭配其中3点的任何2点都会有很好的效果,不相信玉友可试试,时间长了自己会有心得。

九:老坑料
    老坑料的最主要特点是,非常油,感觉是在油中浸泡了几万年的样子。籽料,一般的玉友不好分辨,有经验的玉友才会慧眼识宝。一般玩玉,二三年的玉友只知道注重玉的白度,细度,和油性、非老坑料的那种油性(顺便提一句,有的唯利之人,接触了几个月的和田玉,就迫不及待的摇身变成了商家,利用现在的网络优势,建网站、建群、搞拍卖,好笑的同时,也让人笑不出来),而老玉友也是老行家们所想要的是和田玉最基本的特点:细腻,温润,内敛,不张扬宝气。这些都和一个油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老坑料的油性好像是若干年已经有了很好的凝脂度后,又用了若干年把这个凝脂度慢慢均匀舒张开了的感觉。这种老坑料所雕出的作品,只要一上手那感觉就不一样,你越搓它越油,有种沾手的感觉。而且光泽温润,似一块油,在灯光下,有种吸光的感觉,反射出来的光不刺眼,灯光在其表面会以片面出现,而非点状聚光刺眼现象。玉友们在盘玉过程中有的用棉布毛巾搓,用野猪毛刷子刷,用布袋子装上谷壳,放玉进去搓,这样盘出来的油润其实是表面上的功夫,只要用手一摸油润感即失,更别说用开水浇烫了。(喝功夫茶的朋友有这种习惯)一摸一烫又回到了干枯的感觉,以至于一些玉友老埋怨玉怎么盘不油。而老坑料不会这样,不需要刻意去用刷子刷用棉布盘,只须要时不时拿在手上盘一盘,搓一搓,油性就会显现,就算要开水浇烫一下,油性还会依然存在,而且表面会不沾水。会有油水不融合的现现象。老坑料细到无组织结构的本人至今未见(也许本人没有这种眼福吧),老坑料大都会有组织结构,但相对结构都很小,不是以整块料子都可见结构的现象出现,而且某一小块地方上可见几颗颗粒状组织,而其于地方则不见。另外细到无组织结构料子不一定油性都好,其几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油性和老坑料相比都比不上老坑料。还有就是凝脂度很好,也不能代表油性很好,凝脂度好只能代表其厚重感比较强、而非油性好,相对老坑料而言,对一般傻白傻白的料子来说,凝脂度好,油性相对也好。本人以自己对凝脂和老坑料的油做个比较,一只白色蜡烛在没有点燃前的状态为凝脂,点燃后一边燃烧一边融化蜡液,在燃烧过程中蜡窝边源待融的部份也就是一两毫米的待融蜡源,那一部份就比喻为老坑料的油性感觉。老坑料的透光性比凝脂度高的料子要透些,而老坑料的油性要比凝脂度高的料子大些,老坑料的厚重感要比凝脂度高的籽子差些,而老坑料的油性要比凝脂度高的料子显的活一点,有灵气一些,当然都是相对的但大数是这种感觉。

  以上观点都是对和田玉的一些皮毛见解,望广大和田玉爱好者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发表于 2014-7-9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发表于 2014-7-10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谢谢!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发表于 2014-7-15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发表于 2014-7-17 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乐玉在2014-7-9 22:30:00的发言:
谢谢分享!

谢董先生分享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show525在2014-7-10 16:46:00的发言:
学习,谢谢!

谢兄分享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游走天下在2014-7-15 12:40:00的发言:
学习

谢孙先生分享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觅石在2014-7-17 1:47:00的发言:
学习!

谢兄分享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发表于 2014-8-2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发表于 2014-8-7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发表于 2015-8-8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学习了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发表于 2015-10-26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分享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新疆和田河边自挖和田玉籽料,河边价格,包真专场现场拍卖,数千块和田玉籽料原石欢迎自选,每天都更新。
最低的和田玉价格,最专业的和田玉鉴别,最人气的和田玉论坛,和田玉传播网欢迎您的加入,一起来玩和田玉吧!
本网站所刊登的和田玉图片及相关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题资料,均为[和田玉传播网]http://www.kaxitixi.com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下载复制使用。
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