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传播网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838|回复: 6

[分享]宜兴紫砂壶各个发展时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5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和田玉传播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3.jpg

草创期:

16世纪以前,即从北宋中期到明代万历年间。宜兴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片复原的器皿,是所见最早的紫砂壶实物标本。明代正德年间的作品多为自然形的树瘿壶,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金沙寺僧和龚春。

 

第一期:

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初期,即从万历年间道明代末年。这时期名家辈出,壶式千姿万态,特别注意筋纹器的制作,这种风气延续到18世纪以后。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时大彬和徐友泉。

 

第二期:

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末,即从清康熙到乾隆晚期。自然形壶、几何形壶、筋纹器和小圆壶(即水平壶的前身)这四类壶形都有烧制,筋纹形壶已开始被自然形壶所取代,自然形壶收到欢迎。同时较注意壶面的装饰,更多在壶面施釉或加彩绘装饰。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陈鸣远。

 

第三期:

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即从清嘉庆到光绪年间。这个时期文士与紫砂艺人交往甚密,出现了在壶上篆刻书画的风尚。紫砂壶造型比较简单,为在壶的平面上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陈曼生和杨彭年。

 

第四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紫砂壶生产更为商业化,壶上开始印有店号标记。自然形、几何形、筋纹器和水平壶四类茶壶大量畅销,精心制作的艺术性高的壶在减少,但也不乏佳作的出现。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陈寿珍和冯桂林。

 

第五期:

20世纪中叶至今,即现当代。战乱多年以后,紫砂壶生产逐步恢复。四类壶形续有生产,新的品种日渐增多,仿古和创新兼备,在装饰上出现金丝银线镶嵌等新工艺,紫砂壶创作保持传统,推陈出新。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顾景舟和蒋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8-25 11:09:16编辑过]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发表于 2012-9-1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买把去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楼主| 发表于 2012-9-8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砂泥中的极品天青与石黄之说

 

    有“五色土”之称的紫砂泥,主要由紫泥、红泥、本山绿泥、青泥和红棕泥四种矿土组成,其泥色亦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亦可以天然的矿土配出各种不同的泥色来,所谓的“五色土”指是的泥色丰富,而并不是说只有五种颜色而已。

在紫泥中,自古至尽以天青泥为最。什么是天青泥?现在有两种说法。一说雨过天青色,称为天青,青中泛蓝。瓷器类的天青色既为此色。而紫砂泥中的天青,与陶器迥异。明周高起《阳羡茗壶录》中记述:“天青泥出蠡墅陶之黯肝色。”是说经焙烧手的颜色像深猪肝色。为什么把这种矿土叫做天青泥,探究依据,一、天青,染色名。深黑而微红的颜色;所谓深青而含赤色的绀色(《辞源》371页)。二、前人因这种泥与天青染料相似,习惯称之。据说丁山大水潭,原本是开采紫砂泥的宕口,天青泥既产于此。后来挖通了地下水脉被淹没,成了一个大的水潭。最近政府为民办实事,开发整修大水潭成公园,潭边立长乐陶庄制作的大型紫砂塑像——始陶异僧和紫砂壁画,供市民休闲和了解旧时窑场的概况。

在紫砂行业内,长期以来习惯把紫泥称为青泥。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仍是如此。1932年出刊的《宜兴陶器概要》中记述:“宜兴陶器,大体可分为紫砂粗砂两种。而在产地内部则可分为六种,试分述于后。第一类,青泥业(紫砂业)一、青泥业之业地蜀山、潜洛、上岸;二、原料产地:青龙山、朝庄山、银墅山;三、泥料名称:青泥(一名紫砂)、绿泥(又名潭砂泥)、大红泥……”此处青龙山有误,应为黄龙山。上岸即今紫砂村、朝庄即今赵庄、银墅即今任墅。之所以引述上段文字,是为印证在紫砂业内一直都把紫砂泥称为青泥。而天青泥则是紫泥中最好的泥,经过焙烧后的颜色深沉、和润、典雅。具体实物可见许四海收藏的“大亨掇只壶”。旧时紫砂业者用泥都考虑成本,一般的紫砂壶所使用的泥料,都是普通的紫砂泥。而花盆类则更差一些,既要成本低,又要收缩率小,用的泥料俗称中泥或红棕泥。为了达到视觉美感,就在坯件表面粉刷红泥或本山绿泥,术语叫化妆土,较大容量的普通茶壶也是如此。真正的天青泥,因原料稀少,非高手不用,非精品不做。

因为天青泥稀缺,上世纪七十年代,宜兴紫砂工艺厂以人工合成的方法,欲使天青泥再现。由此出现了拼紫泥。但终因基矿、配方及量产等因素,未能如愿。但偶尔也曾出效果,只是较少。应该相信,如果精选基泥,合理配制,掌握火候,还是能达到天青色效果的。

石黄,是红泥发色的主心骨。在紫砂业界,长期以来统称红泥,在历史文献的记述中,也有称为朱泥的。只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朱砂这个名词开始广泛使用。据我了解,始起于台湾的一些业者、收藏爱好者对红泥产品,按色泽来细分,把颜色艳丽的称为朱泥,一般的称为红泥。由于不甚明了,以致把一些紫泥欠火候的,用普通紫泥制作的产品也纳入红泥。当然这是误会了。

《阳羡茗壶系》记述:“嫩泥出赵庄山,以和一切色土乃粘埴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调之乃变朱砂色。”清吴骞《阳羡名陶录》选材篇,加了一个黄字,称为嫩黄泥。自此以后的记载均相沿袭。顾景舟先生在一九八0年四月的备课笔记中讲述:“红泥,蕴藏在嫩泥的底层(俗称石黄又称朱砂泥),产地在西山前(即任墅)赵庄嫩泥矿的下层。红泥的定义:片状结构,不溶于水。”嫩泥,有些粗陶产品的原料中也添加,取其粘性和发色,因而被周高起叫做丞弼。上世纪八十年代,顾景舟先生上下班,途经合新厂摊泥场。夏日,在烈日暴晒、倾盆大雨过后,他就到嫩泥摊场拣红泥,累积两桶(此时红泥矿源已稀少)。以前,陶制产品花鸟上色,凡红色必定用石黄研磨、用笔蘸之着色。

紫砂工艺厂陈列室原藏有俞国良制红传炉壶、色泽艳丽而不嫣、沉稳而不娇,被称为“大红袍”,公认的上好极品红泥。而与俞国良同时期的其他紫砂艺人的作品,都无这种上佳泥色。究其原因,抗战前,宜兴县县长钟竟成,要做一批红泥茶壶送人,选中名家俞国良制作,而泥料有钟安排泥坊炼制,所以俞国良有缘得此优质红泥,钟所需茶壶,皆钤“钟竟成赠”方章,有掇球、仿鼓、线元、传胪等款式,余泥悉数归俞国良所有。而同期其他艺人,做壶为养家糊口,不可能出高价去选购优质泥。而所谓优质红泥,就是石黄含量多的红泥。

近年来,又盛传石黄再现。书刊杂志,口头传播,不乏声势。此石黄是指一种外壳黑褐色硬如铁,包裹一种和煮熟蛋黄十分相象的矿物。因其形色如蛋黄,就把它称为石黄。一九八二年,我就此请教顾景舟先生,顾老指出,这叫“烟瘪只”,缘何得此名?以前年长之人,喜抽黄烟,用一皮袋装烟丝,需抽烟时从袋内捻出少许,按捺在烟筒头内,点火即抽。随时把袋口收紧,以免散落。烟丝含油,经长期触摸,皮袋就黑不溜秋。二者十分相像,就把这个矿物叫“烟瘪只”,因为含铁量很高,经高温就呈黑色,旧时开采红泥,视其为废料,丢弃一边。至今,红泥矿土已久未见,正宗的矿藏或淹没,或尚未发现,但愿有朝一日,重现天日。

无论是天青泥还是老红泥,优质的泥料,还需恰到好处的窑温和气氛,方显英雄本色。而窑温以临界为最佳。如许四海镇馆之宝“大亨掇只壶”,壶身有二个不易察觉的小气泡,可见已达窑温极限。若再高一点,小气泡将成为大气泡,此壶就成了废品;若窑温不够,颜色就不会这么漂亮。所以窑场上叫“火里求财。”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发表于 2012-11-9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发表于 2012-11-11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em52]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发表于 2012-11-13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是宜兴人谁要买找我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发表于 2013-2-14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em56]
继承和田玉文化,传播和田玉文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新疆和田河边自挖和田玉籽料,河边价格,包真专场现场拍卖,数千块和田玉籽料原石欢迎自选,每天都更新。
最低的和田玉价格,最专业的和田玉鉴别,最人气的和田玉论坛,和田玉传播网欢迎您的加入,一起来玩和田玉吧!
本网站所刊登的和田玉图片及相关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题资料,均为[和田玉传播网]http://www.kaxitixi.com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下载复制使用。
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